美麗的誤會:「月圓」是農曆十五嗎?

是惰性,又是為了效率/節省能源,大部份人(包括小編我)傾向把事物簡單化,運用幾個熟悉的觀念,應付所有陌生的問題。
結果,出事喇……

18年前,以為已經澄清了的一個美麗誤會,18年後竟然搖身一變,以另一個面孔出現。
天主真的很喜歡跟我開玩笑,揭露我的糊塗,教導我要謙遜做人。很樂意跟大家分享我這份愚昧。
天主保祐!

2021年春分


「復活節」的起沿

與「聖誕節」不同,每年的「復活節」落在不同的日子。為甚麼會這樣呢?
因為「聖誕節」12月25日是西曆/陽曆 solar calendar 的日子。而耶穌基督在猶太人的「逾越節Passover」,即猶太曆的尼散 Nisan 月15日前的預備日,釘十字架,死後第三日復活。
猶太曆法和中國的農曆相似,是「陰陽合曆lunisolar calendar」的。陰曆 lunar calendar 是按月亮的盈虧(即農曆的初一、十五)定日子,與陽曆並不同步。故此每年的「逾越節」,有如中國人的農曆新年一樣,落在不同的西曆日子。

按福音的記載,耶穌基督受難那一年的逾越節落在「安息日Sabbath」(若19:31),所以耶穌基督是在一周的第一天,即星期日,復活。基督徒於是在星期日慶祝主耶穌的復活,稱星期日為「主日」,並把「十誡」的第三誡「守安息日為聖日」,改為「守主日為聖日」。

「逾越節」並不是每年都落在安息日,所以基督徒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亞大公會議(First Council of Nicaea),決定不再與「逾越節」掛鉤,而把「復活節」定在「春分後的月圓Full Moon after Vernal Equinox」之後的主日。倘若「春分當日是月圓」,又是主日;或者「春分後的月圓」剛好是主日,則「復活節」落在七日後。
教會這樣決定,祇有一個很謙卑的目的:基督徒不會在猶太人的「逾越節」之前,慶祝主耶穌基督的復活!


誤會的緣起

作為習慣使用農曆的中國人,「月圓」不就是農曆十五嗎?查「復活節」在哪一天,一點也不難。
例如:去年(2020年)的春分在3月20日,是農曆廿七日。(左圖)
春分後的月圓在4月7日,是星期二。(右圖)
所以2020年的復活節在4月12日。Easy job!

的確,上網找一些「萬年曆」的網站,選擇三月或四月看看便知,一點也不難!

可是,2021年出事了!其實,不但2021年,這兩個世紀有12個年頭都會「出錯」,包括有:1903[4/12], 1947[4/6], 1950[4/9], 1994[4/3], 2021[4/4], 2025[4/20], 2048[4/5], 2065[3/29], 2069[4/14], 2089[4/3], 2092[3/30] 和 2096[4/15]。即是說,2025年又會出錯……連《公教報》也要發文澄清!

問題出在「春分」是「教會的春分」,在公元325年舉行的尼西亞大公會議,定了在每年的3月21日,至於3月20日的春分,例如上述2020年的春分,是天文現象的春分!
「月圓」是「教會的月圓 ecclesiastical full moon」,不是天文學上的月圓!把「月圓」當作農曆十五,是美麗的誤會!
茲將2021年至2040年,「教會月圓」的農曆表列如下。這20年間,祇有8次是農曆十五。

在3月21日或之後的月圓農曆
20213月28日十六
20224月16日十六
20234月5日十五
20243月25日十六
20254月12日十五
20264月1日十四
20273月21日(最早)十四
20284月9日十五
20293月29日十五
20304月17日十五
20314月6日十五
20323月26日十五
20334月13日十四
20344月2日十四
20353月22日十三
20364月10日十四
20373月30日十四
20384月18日(最遲)十四
20394月7日十四
20403月27日十五

問題的根源

不難發現,全年中不是日長夜短,便是日短夜長。所以一年祇有兩天是日夜相同長短的。它們就是「春分」和「秋分」。這是太陽曆法的定點。觀察日影的來回變化,便有「夏至」和「冬至」的概念。四季了!
不要以為農曆是落後的玩意,要知道今時今日的
農曆非常先進,是與天體力學,與紫金山天文台掛鉤的。

在發明鐘表之前,為了捕捉時間的飛逝(Tempus fugit)古代的人在晴朗的日子 ,用日晷Sundial(左圖)測定日出日落的時間,是日間的時鐘。日晷還可以用來觀測春分,就是在日晷上影子消失了的那一天。
今天決定春分,是按天體力學推算出來的。推算比觀測優勝,因為觀測局限在此時此地;但是計算可以不限時空,推算出某個地點,將來會怎樣,還可以驗算過去,有多少誤差!比如說,2021年的春分,在香港處身的時區,按推算會出現在3月20日17時37分!

大家要推己及人,設身處地想想。
尼西亞大公會議時的曆法非常粗糙,把春分定在3月21日!當時的天文學,還沒有能力處理「分點歲差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」現象,即大約每72年地球的自轉軸偏差1o的現象。雖然教會當時知道地是一個球,但地球仍是宇宙的中心,日月五行還是圍繞著地球運轉。「日心學說」要到十六世紀纔被公認!牛頓要在十七世紀纔出世,人類纔有「力學三大定律」…我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,當時並不當然。此其一。

 

古代有些歐洲人,按太陽的運轉數算歲月。他們觀察到一年有365¼日(春分到春分)。四年一閏是為了處理每年多出的¼日。這是常識,公元前45年頒佈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,就是這樣決定了,這是「陽曆」,即中國人口中的「西曆」。
陽曆的單數月有31日,雙數月有30日((31+30)* 6 = 366)。在平年,最後一個雙數月 February 祇有29日,閏年纔有30日。
(今天的 February 少了一日,是因為後來有個羅馬凱撒,拿走了一年的最後一天,移到自己出生的月份。所以耶穌說:「凱撒的歸凱撒」!)

古代歐洲的另一些民族,是按月亮盈虧的規律來生活。月亮的一次盈虧祇有29½日,兩個月共有59日。於是他們把月份輪流分大月(30日)小月(29日),這是歐洲的「陰曆」。「陰曆」的12個月,與「陽曆」的12個月不同。因為陰曆的12個月祇有354(59*6=354)日,與陽曆的一年365¼日相比,少了11¼日。

教會需要春分(陽曆),又要月圓(陰曆),又要星期日(陽曆)的「陰陽合曆」,的確非常富挑戰性!可幸陰曆與陽曆,都是循環的,所以兩者一定可以找到同步點。這就是雅典人發現的 Metonic Cycle 了。
中國人和希臘人的觀察,都得到19年有(19*365¼ = 6939¾)日,與235個朔望月(29.5 * 235 = 6932.5)最接近。但19年祇得228(12 * 19 = 228)個月。為了同步,其中的7(235 - 228 = 7)年需要加多1個「閏月 intercalary/embolismic month」!雖然中國與希臘各師各法,置閏的規則不同,但總不能令春分出現過份的偏差!

羅馬帝國繼承希臘文化,沒有中國曆法的朔望和廿四節氣思想。為了推算月圓,教會採取了希臘的制度,「教會的月圓」不是觀察月亮的盈虧,而是「查表」得出的。這就是《公教報》提及的「閏餘/歲首月齡 Epact」了!
所以「教會的月圓」不是中國的「望」,不是農曆十五!此其二。

但月亮總會客觀地滿盈,對不對?所以,希臘的「月圓」,總不會與中國的「望」相差很遠!
有與趣的讀者,就要認識希臘的「閏餘/歲首月齡 Epact」觀念了!

圖片鳴謝:britishironworkcentre